< 返回新闻公共列表
长春网络公司 - 乡村再繁荣: 农业技术革新和互联网 再造“希望的田野”
发布时间:2017-05-23 15:26:58
(原标题:乡村再繁荣: 农业技术革新和互联网 再造“希望的田野”)
乡村再繁荣: 农业技术革新和互联网 再造“希望的田野”
文/戴春晨
时下正是春耕时节,我的家乡,粤西海滨的一座小村庄,正呈现出一幅全新的面孔。
伴着春天清透的阳光,两台引擎轰鸣的耕作机在田间地头来回往复,往年随处可见的耕牛已经难觅踪迹。往年在地里紧张干活的村民们,则悠闲地摊着双手守在一旁。他们正排着队,等着机器开到自己的地里去。
这两台机器并不属于村里的某位农民所有,而是来自一家专业化的农业服务队,他们的服务覆盖了附近的十村八寨。
这使我感到惊讶,两台轰鸣着的机械,预示着“村史”上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到来。以往“包办”农业生产所有活动的村民们,正在有意识地将部分生产环节“外包”出去,这意味着产业链“分工”的出现,同时也说明农业生产正进一步与工业、服务业等其它行业发生联系。
这种民间自发出现的新业态,将有可能成为当前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切口。
“分工”造就质量
记忆中,往年村里的春耕种花生,往往是一场紧张的“全家总动员”,需要完成准备种子、翻犁、下底肥、成垄(种花生需要垒起20-30厘米高的长条形土垄,土垄之间形成沟渠用于排水灌溉)、播种等多道“程序”。一户人家的一亩三分地,整套下来少说也得四五天。
而村子里“请来”的耕作机,不仅能轻松完成翻犁和成垄,同时还能同时下肥和播种。时间也不过几十分钟,村民只需要付出几十块钱的“服务费”。同时,十村八寨的“市场需求”,又能养活这样小规模的“农业服务队”。这是一个双方都不亏的“买卖”。
更深层次的意义是,长春做网站,效率的提高、农民劳动强度的缩减,还能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升。放在以往,由于劳动强度大、技术不熟,农民很容易滥用化肥和农药,而人工的劳动总会出现随意性:这都会影响农产品质量的稳定。将部分生产“外包”后,专业的服务商能提供专业的施肥和打药方案,同时还能在大规模的实践中不断修正。而这种“专业”和“自我修正”,往往意味着更好的质量。
另一方面,从高劳动强度中解放出来的农民,则有时间去学习技术、去思考市场需求、去寻找更适合的品种、去寻找更适合的合作伙伴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分工”的变化,并不是孤立出现在春耕这一环节。在我所在的村子周边,已经有更多的“分工”新业态,农资经销商开始往农村派“巡逻”的技术员,指导农户进行打药施肥作业;物流快递网络、淘宝网点开始进入乡村,承担了部分农产品的销售。
一位返乡做农村电商的创业青年告诉我,农民专注于生产,但并不懂得营销;而他的团队的优势在做品牌化营销,双方结合能使农产品卖出更高的价格,实现双赢。
尽管我所在的乡镇,农村电商对农民的走货量贡献并不大,但网上销售树立的品牌,有助于农民提高在批发渠道走货议价的能力。
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,均贯穿着“增效提质”的主线。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,更是重点强调解决供给侧的问题,比如农产品需求升级了,质量跟不上;资源环境承载力到极限了,绿色生产跟不上;还有农民增收需要新的增长渠道问题。
农业第三方专业化服务的出现,正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切口。而农业与其它产业发生更紧密的联系,也有助于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进一步融合,从而创造农民新的增收点。
农村也有可能“再繁荣”
机械化耕作、电商销售等新业态,在促进农业增效提质的同时,也迫使农业来到了一个“不得不变”的关口。
从生产能力上来讲,长春做网站,机械化和互联网营销,需要规模化的作业和标准化的产品,由此才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供货能力。但目前而言,像我所在的这个村子,村民们还处在分散经营的“小农”时代。有技术的加持,中国农业要往前一步,其中被讨论最多的方法是,通过土地流转,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,打断中间用来行走和充当边界的田埂,统一经营管理。
这也是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的“适度规模”经营。“适度规模”,需要技术、需要大笔投资,需要一大批“新型职业农民”。除了培植本地的农业大户外,需要更多的人返乡下乡成为“新型职业农民”。这就遇到一个问题,农民凭什么留得住、在外就业青年凭什么回流、工商资本凭什么下乡?
今年在家过年,我发现一些可喜的变化。早已习惯用按键功能手机的母亲,饶有兴致地让我教她使用智能手机,还让我将邻居大妈的16段广场舞视频拷进智能手机,供她观看学习。她告诉我,身边的人都会使用智能手机和跳广场舞了,她就要“落伍”了。
有趣的是,今年春节之前,我所在的遂溪县,还专门搞了第一届面向全县乡村的广场舞大赛。据我妈说,一位邻居大妈所在的队伍还拿了奖。另一个细节是,村口随处可见运营商安装网络的广告,而附近有的村子已经实现WiFi覆盖全村。
这些细节,不仅说明互联网在现在的农村有多普及,也说明城市的生活方式正在向农村渗透,农村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“时髦”。
在一线城市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,这是吸引在城市的人们回到或来到农村的“卖点”所在。而随着大量人口的涌入,乡村的商贸、服务业还将为本地村民提供更多就业的岗位。
这与众多“返乡笔记”中描述的“凋敝的农村”有很大区别,或者说是“凋敝的农村”走向“再繁荣”的积极信号。
需要强调的是,无论是农业产业链“分工”的出现,还是乡村生活的“再繁荣”,都是民间自发形成的。民间自发的尝试,曾经推动了国内的诸多改革,如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经验。
而这一次,官方的改革并没有落后民间探索多少,或者说几乎与民间同步。在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,“新型职业农民”、“返乡下乡”创业均成为关键词,同时还有产权改革、金融政策等方面的支持。
我注意到,此番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村集体改革中要“确立成员身份”,这有可能开启农村产权“能进能退”的新时代。届时,村里的人通过退出“成员身份”到城里去,而城里人则可能承接“成员身份”进入村里来。如果这种双向流动能够实现,将极大促进更多的高素质人口流向农村、流向农业。